聽倩玲老師演講,真的只能用「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來形容。
參加了夢二國小英語組的研習後,
有個疑問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,揮之不去:
翻轉、遊戲、桌遊。國小英文似乎充滿了遊戲和各式活動,但帶完遊戲活動後,孩子真的有學到英文嗎?
倩玲老師的分享,也讓我一直思考一些問題:
孩子需要甚麼能力?我想給孩子甚麼樣的能力?
我想做甚麼?該如何達成?為什麼我要這麼做?我的英文課是有效的嗎?
背單字重要嗎?
其實十二歲前的孩子,是能夠自然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(critical period)
為何我們經過國小的英語教育,孩子的英語能力不僅沒有進步,反而變得更懼怕英文,甚至討厭英文?
我們的課本編排是不是把知識破碎化了?讓孩子懼怕學習英語。
倩玲老師的作法是:讓課堂充滿故事、歌曲、phonics、和課本。
課本的編排是bottom up。程度由淺到深。
而倩玲老師的作法是top down,先由故事、歌曲帶起,然後才帶入phonics,課本。
看到老師分享的影片
影片中,四年級後段的孩子,可以唸出一段短文,
或許他不知道在唸出來的音是甚麼意思,
但至少,孩子做到第一步:開口說英文。
這個影片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。
我覺得學習是看一頭大象,那應該要讓孩子先看到整頭大象,才能讓他知道現在學習的是大象的哪個部位。
所以倩玲老師說的
先提供孩子完整的故事去聽,在提供孩子完整的Phonics練習拼讀。
這樣的教學方式是讓我想要實踐的。
我不想要給孩子片段性的知識,
讓他見山不見林;
我不想要每堂課都是遊戲活動,
孩子上課很熱鬧,下課不知道。
我想要給孩子安全的英語學習環境,
讓他覺得學英文是沒有壓力的;
我想要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,
讓他覺得學英文是有用的。
總之,
接下來,就是實踐了。
以下是節錄倩玲老師演講的筆記:
◆文法重要嗎?英語只是溝通的工具。
◆台灣的英語教育有問題
◆每課單字只有五個,孩子只是靠短期記憶,來考試。但長期下來,造成英語的雙峰現象。
◆聽,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啊。
◆指南英語教學學校日簡報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oL0IAFuTWs)
◆豐富的語言輸入:唱歌、故事、影片
◆拼讀識字需要時間和練習:發音和解碼,但不要求死背拼字。(自然拼音phonics和拼音小書decodable books)
◆孩子需要中文,就給他阿~
◆字母放在黑板旁邊,孩子考試就給他們看阿~
◆語文課,就是坐下來念書吧!
◆讓孩子覺得安全,他就願意去嘗試。(扶堂老師和倩玲老師都有提到這點)
◆只是玩遊戲,English如何要有input?
◆我們國家教育最沒有的,就是「等」。
◆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教不斷地重複,只是被塞入短期記憶區。(這不就是我一直對遊戲式英文的疑問嗎?)
◆繪本打開都是英文,那就給中文阿
◆不要太在意齊頭式平等,就各憑本事吧!(評量:繪本唸讀 加分用)
◆字母(注音標示)→自然拼音→拼音小書
◆學語言是甚麼?不要給片段式的知識。故事是個好東西OwO
"備註:此篇文章為研習筆記,內容皆取自本次研習講師,
若有侵犯版權,煩請告知,會立即處理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