討論1.jpg

◆混齡:是結果而非目標。搭別個別化教學

◆孩子是父母的、不是教育部的。學校不是殖民地,將孩子教育成一致的想法。

◆學校辦了幾年後,學生人數增加,不是因為高社經家長將孩子移入,而是鄰近社區的孩子。

★要思考的點:不要因人成事。要留下能夠維護的機制,而非東西(e.g.沒有雜草的校園),學校才能永續經營。

  -發展課程地圖:讓新進教師能夠馬上了解,這群學生現在在這裡,以後他們會走到哪裡。(課程地圖會微調20%左右。)

  -questions: 我是誰?我要做甚麼?我有甚麼資源?學生需要哪些基本能力?

◆或許可以考慮產學合作;發展學程(e.g.未來經營民宿的人才)

◆與害蟲共生是很重要的;一定要信任他,沒有不信任的選擇,因為不信任只是和自己過不去。

◆以「解決問題」為目標。以柑園國小為例。

  柑園國小位於都市邊陲,因此學生外流嚴重。

  因此辦學目標定為:「培養將來願意回到家鄉,做出改變的孩子」

  並發展出三大目標:提供愉快的學習經驗、深度家鄉認同、積極的社會參與。

★將孩子帶入產業,風花雪月的體驗學習,不是要重複大人的辛勞。

  種菜很辛苦,榨黑糖很辛苦,但辛苦的價值是甚麼?

◆如何讓不一定要到外地的孩子,可以留在家鄉發展?→共好經濟。要賺錢,但是不要擋人財路。

◆民宿:定價高、設備比別人差、餐飲比別人差(不提供早餐),還是可以活下來。

◆鄉村的學校:思考與在地經濟的關聯。培養與未來經濟共好的可能。(如:對環境友善)

◆願意當Loser:成功的人是踩著別人不正義的成功。

◆要培養怎樣的學生?那需要甚麼樣的課程?

◆未來需要甚麼樣的人才?學校要如何教?

→但未來如何定義?學校不就是職訓所。不知道未來是甚麼,最好就是創造未來。

→教育就是讓教學生做自己的能力。

→1. 知道我是誰?我該往哪裡去?(自主行動

   2. 孩子有能力往哪裡去。(溝通參與

   3. 社會參與

→居然和十二年國教不謀而合O_O

◆豐山的孩子現況:經濟背景的落差,大部分孩子上國中後會離鄉。賀伯之前豐山以觀光為主。賀伯、921、八八風災

◆隔代教養的弱勢,犯罪的轉換和傳遞沒有花蓮那麼嚴重,但國中後有不良習慣,會帶回山上。

外地孩子的發展:國小直到大學畢業後才回家鄉發展。往都市發展的同年齡人,30%胸無大志、70%是有想法的。

村里的經濟:M型化。有筍季、茶葉、新住民媽媽多。觀景台、楓葉山莊近年假日客滿,會有私房景點(設計性、在地性)。

◆定位、訴求清楚會是關鍵。

◆五味屋商業模式是甚麼?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,別人因為好奇而來就是商業模式→商業模式:lifestyle

◆從醃洛神花開始的故事:

因為醃洛神花好吃,想買,但人家卻送種子要自己種。

洛神花好種,但如何感謝?100元的洛神花,送50元的小禮物嗎?

不如就種洛神花,採收後曬乾。用我的付出和勞力來感謝你。

洛神花採收之後可以醃蜜餞、做刨冰...很多用途。

接下來,

有人給土地:「外地人一直來買花蓮的土地,我有經濟能力後,願意捐地讓你們種,但前提是無農藥的自然農業。」

土地有了,要有人力種植採收洛神花→100塊體驗活動,送醃製洛神。

◆借的地太遠了,讓小農「租」地,帶領孩子種植、成長、採收,用收成做學習活動。

◆SWOT:一群人在了解自己的過程。重新認識學校、村子的過程。這過程是漫長的。

◆做課程的由來:解決問題、有很好的東西要介紹給你

◆私人景點共享,如何?

◆如何認識豐山村?如何認識豐山的孩子?

◆班級經營:每個家庭都是寶。光跟影是同時存在的。(你講的缺點,我要看成優點)(所以優勢,可能是劣勢)

◆做完社區踏查:轉換新的視野、新的觀點看待原本的事物。

◆學校和社區的溝通橋樑?因為想了解柑園是甚麼,所以先問地方耆老,之後就慢慢水到渠成。先從有興趣的開始,不一定要思考缺甚麼資源,會越想越困難。

◆解決問題:孩子不動手、等待被服務。豐山是他的選擇,而不是因為被社會淘汰,沒有選擇後回到的地方。

→種菜:培養態度、建立與社區情感。

◆做事要思考價值。

要做一件事情:說服老師 家長 學生 還有以後進來的人→價值 技術 方法(策略) 結果

1. 在柑園的整潔活動:教育孩子反教育。

掃除工作有沒有分配好,就決定校園環境的品質。

教導"勤勞":開學要檢查的物品:抹布。怎麼折抹布、怎麼省水(用寶特瓶)→環保杯(是你自己得到的,不是學校送你的),和早餐店說好,拿杯子裝,裝到爆!→只有蹲下來擦地,才能解決問題。

2. 國中生抽菸的問題:其實是下課沒事做,那學生下課後可以做哪些事情?發展課間活動(下棋、腕力等) 金臂人→扭抹布比賽

◆解決問題有很多方式:其中之一,是讓大家提升、回頭看其實問題也不是問題。

有時談問題也解決不了問題,讓自己增能

◆我們都希望看到改變:一旦問題定義清楚,就知道改變的目標。

1. 創造空間:知道問題後懸置(suspend),放高之後,與問題產生新的空間。

   e.g.孩子的爭執

   孩子道完歉,還是會心懷不滿。

   思考點:

   (a)當孩子告狀時,會有強烈想要表達想法的意願

   (b)希望孩子不要告狀,帶孩子做這個分析

   (c)示範效果

2. 與之共舞(dance with)。做老師要優雅,不要與學生拔河。動,接應

   e.g.我的西施/名媛之路

   教學點:

   (a)資料蒐集 問題分析 策略養成

   (b)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

◆思考另一個可能,是我不習慣的。

◆孩子想到外地去?那就設計這個課程

◆強迫老師談教學是很困難的事,因為他們認為教學沒有問題。也不一定要從合作學習、學習共同體開始。

那就從考試談起

你們重視考試?但是你們最不在意考試。出題都亂出阿

一份考卷出來,要能夠解釋的。最少分三層次(記憶 理解 應用),這樣家長才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,也才能親師溝通

既然要出題,就沒有這麼簡單了,所以產生分工

你要這樣考,可是我要這樣教→合作學習

◆從能做的地方開始做起,不是一開始就先設定好

能不能不要參加學校的段考?

既然不採計在學成績,為何需要一樣的課本、一樣的進度、一樣的考試?

紙筆評量+動態評量+實作評量

◆摩擦是很好的事情,有火花就有機會。

◆不斷問自己:學校到底要教甚麼呢?這個到底要學甚麼?

◆處處都是教學點:

  e.g.耳環與耳環架:分類、收納,教導。

  訓練自己在沒有教學點之中產生教學,只要清楚自己在指導學生做甚麼:觀察 比較 分析 分類 問題解決。

◆大量生產的教育VS有手感的教育:有手感,就不會依賴系統性知識→製作柚子果醬

◆地要種甚麼?討論的過程,是示範和說服的過程。

◆要訓練孩子思考表達:

  要到台大演講,帶上孩子,每個人五分鐘Present。每個孩子分配一個台大學生,一個下午、一個住宿。

  →不用做大事,做小事,展出地下莖。

對於未來的討論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880275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